本文来源于:澳门市民日报
【本报讯 市民日报记者 林健明】澳门内港滨水区,曾是澳门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见证了澳门从渔村到国际都市的变迁。这里不仅是澳门历史文化的发源地,更是澳门开放、包容、多元城市精神的象征。然而,随着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内港滨水区逐渐淡出了城市发展的主舞台,面临着海潮威胁、空间拥挤、活力不足等一系列挑战。如今,在澳门发展的殷切期望和新届政府“持正革新”施政理念的引领下,内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内港滨水区需要一次全面系统的改造提升,用行动焕发新生,成为展示澳门安全、宜居、繁荣的新景象。
现实情况:历史与挑战
内港是澳门开埠至今最早形成的两个主要城区之一,是澳门一个多世纪城市发展的核心和动力,也是澳门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精神代表。几百年来内港见证了澳门城市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但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首先,地势低洼使得内港滨水区在台风季节常常遭受海潮倒灌的威胁,现有的排水系统难以应对极端天气,居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防洪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内港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有限,轻轨西线和快速路的规划难以实施,交通出行问题日益突出。此外,内港人口活动稠密,产居活动交织,城市公共空间缺乏,城市质量落后。最后,因老码头使用寿命接近极限,内港码头整合和改造也亟需进行。如何协调码头业主、统筹各类工程、推进内港的整体改造,是整个澳门现代化城市改造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措施:持正革新综合施策
内港滨水区面临复杂的社会需求,也承载了城市发展提质的重要使命。单靠技术上的施工整治、加建工程并不足以解决综合性的实施问题、满足内港现有社会要求,建议内港革新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着手,进行全面、统一、长远的规划。
首先需要提升内港滨水区城市质量,塑造内港滨水特色、文化特色,促进内港地区城市更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吸引更多创意产业落户内港,为澳门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其次是通过系统规划,从根本上改善澳门西线交通拥堵问题,让居民在繁忙的生活中有更多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再者通过合理手段,提升内港防洪等级,解决内港地区海潮水患,让居民和游客能够放心地享受内港滨水区的美好。与此同时还需保障内港码头不间断运营,确保相邻街坊产居利益。
未来愿景:安全宜居与繁荣的内港
内港的改造与提升不仅是对城市功能空间的革新,对澳门世遗文化的维护,也是对澳门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
与上海外滩、伦敦金丝雀码头、荷兰鹿特丹码头相比较,它们都曾是世界重要城市的生产性码头水岸、受到过防洪安全的困扰,不同的是内港更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具备中外文化的底蕴内涵。内港更是“一河两岸”来体现珠海湾仔与澳门内港独特的景象。通过防洪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内港将成为一个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安全港湾,居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要把内港重新焕发经济活力,成为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这正是澳门新发展的机遇。通过历史建筑的活化和更多公共空间的打造,居民和游客可以享受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体验,内港也将成为展示澳门开放、包容、多元文化的精神家园。未来的内港,必将成为安全、宜居、繁荣的世界级滨水区,带动更大范围的更新和复兴,为澳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祖国的掌上明珠,内港也闪耀着其独有之光。
内港的未来之景也是澳门的未来之景。然而,内港的革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需要提前规划与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为尽早实现美好的未来之景,建议政府尽早启动相关研究工作。独立研究内港新区的全盘计划,政府与持份者共同投资、参与。相信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团体与市民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内港滨水区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不断开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新局面。
( 责任编辑吴从周 )
特别声明:本文系中新网客户端“华媒站点”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立场,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中新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