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图片故事」青海:“空中舞蹈”鲁沙尔高跷精彩上演

2025-02-10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表演开始前,高跷表演者在鲁沙尔镇的火神庙门前进行跨火盆仪式。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凌晨3点55分,在鲁沙尔镇的火神庙里,演员进行舞狮热身表演。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凌晨4点,在鲁沙尔镇的火神庙里,化妆师王海青(右)为扮演《西游记》沙僧的高跷表演者画脸谱。“我和其他化妆师从凌晨1点就开始给社火演员们化妆了,估计要忙到早上9点。”王海青说,他为社火表演者化妆近30年,“太爷、爷爷、父亲都是耍社火的,手艺也是从长辈那里传下来的。”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凌晨5点半,在鲁沙尔镇的火神庙里,画好脸谱的社火演员们敲锣打鼓烘托气氛。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清晨7点20分,高跷表演者为对方整理着装。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临近早晨8点,鲁沙尔镇的火神庙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社火演员们围成圈跳舞,等待演出开始。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临近早晨8点,鲁沙尔镇的火神庙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社火演员们围成圈跳舞,等待演出开始。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早晨8点左右,表演者将高跷底端的跷钉进行最后的打磨,以防冰雪路面侧滑。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早晨9点,高跷表演者将1.8米——3.6米高的跷子绑在小腿和脚上准备表演。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早晨9点多,高跷表演中的《西游记》主角孙悟空亮相。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鲁沙尔高跷表演。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2008年出生的李生煜在高跷表演中扮演“龙”(右)。李生煜2024年曾参加由杨丽萍担任总编导的社火《龙舞》表演,该节目在海内外社交平台刮起一阵春节风,李生煜说:“镇子年年都演社火,从小耳濡目染,9岁开始学习踩高跷,希望向大家展示鲁沙尔高跷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社火表演中的“老爷”。老爷“担任”社火队伍里的“总官”。通常由德高望重、深谙社火演技的人担任,社火队伍行进中,由皂役前呼后拥,演出前都要致吉祥词。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鲁沙尔高跷表演。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美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调演精彩上演。从凌晨3时开始化妆,到清晨演出开始,老中青三代表演者都难掩兴奋。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当地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今年共有60人参加高跷表演,以“00后”为主,高跷跷身最高可达3.6米,他们扮演《杨家将》《西游记》中的角色,按鼓点脚踩高跷,扭着身段,祈福国泰民安,为现场民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续传承了六百余年的传统文化。图为“00后”小伙耿生朝在高跷表演中反串扮演杨二郎之妻耿金花(红衣)。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