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澳门市民日报
【本报讯 市民日报记者唐钦滨】澳门融合教育儿童关注协会自成立以来,成为促进澳门融合教育及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推手。作为非牟利机构,协会透过汇集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员的团队,推动医教结合的特教改革探索模式,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全面支持服务。为此,本报专访协会创会人黄安娜,探讨本澳融合及特殊教育现状、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教育儿童关注协会成立于2021年,专注提升融合教育质量,帮助注意力不足、过度活跃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黄安娜介绍称,协会以“共融灌爱”为核心理念,并通过推行“医教同行共融先导计划”,促进澳门医教及复康支持服务专业实践,为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务,推动本澳高质量的融合教育发展。同时,协会持续不断开展国内外研究、培训和学术交流,并参与一系列活动以增强医教团队专业能力,更与社会建立深度连结,分享最新的融合教育信息,推动融合及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及实施创新驱动。
学生人数持续上升 学校师资供不应求
对融合教育日益重视,特区政府积极推动“融合教育”,针对特殊需求的学生,在教学上提供多元协助,让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黄安娜指出:过去的《特殊教育制度》实施已超过20年,因此特区政府制订了新的《特殊教育制度》行政法规,有关制度充分体现当局的重视,除对有特教需要、有身心障碍的学生及资优学生的各项辅助措施作出更具体规范,还推出一系列措施支持特教,例如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咨询、评估及学位求助服务和教师专业培训力度等,确保学生享有发挥潜能及适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机会。
政策的支持,本澳融合教育仍面临不少挑战。据社工局数据显示,2023/2024学年本澳融合生人数共2627人,较上一学年2381人增加246人,升幅约10%。相关数据自2000/2001学年有统计记录以来,每年均有所上升,当中2019/2020学年相较2018/2019学年更大幅攀升21%,情况不容忽视。面对融合生人数持续增加,但本澳实施融合教育的学校及对相关教师团队的培训工作却未能满足需求。
2023/2024学年仅有47所公私立学校推行融合教育计划,相较前一学年仅增加1所。师资培养方面,虽然政府持续提供“融合教育证书课程”与“资源教师培训课程”,并通过教育基金资助校本融合教育培训,但有关课程主要为在职补充培训,而非系统性学位教育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澳门至今尚未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整合进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导致融合教育的人力资源分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澳门融合教育的发展,也给实施融合教育的学校带来额外压力。
要尊重个性化发展 赖跨学科协作服务
完善的早疗服务,有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尽早得到改善;及时、充足和常规的治疗与训练同样可以减少本地融合教育的压力。然而,有家长反映,除评估及早疗服务轮候时间长以外,目前政府较多资源和人员培训集中在语言治疗方面,而言语治疗服务、行为、情绪及社群发展服务的支持等其他领域的支持却未见明显增加,使得有需要的儿童难以获得充分支持。家长亦需自行在私人市场或邻近地区寻求服务,对其经济乃至身心均造成巨大压力,期望当局完善本地早疗服务和供应,以解燃眉之急。
目前本澳融合教育课程实施灵活度不够,评量准则多以学生能否达成整体课程目标为衡量标准。如经常出现的测验及考试,但在总结性评量的单一范式无法准确评估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且更大地影响自主需求性。另外,跨学科专业人员协助不流畅,本澳较少以跨领域、跨学科专业团队,来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是将融合教育学生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只提供有限度的支持。
在黄安娜看来,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要通过灵活调整课程内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医教同行”形式的专业团队协作支持。跨学科团队成员可以包括中西医生、心理学家、特教老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协作,同时,以进一步建构学校共融文化和提升支持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融合教育服务、干预策略支持服务等,助力教育学习与成长发展,让他们在同一教学环境能参与平等、相同的高质量教学活动。
建立随班就读体系 特教融普通班学习
2022年,国家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该计划提到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及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并逐步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黄安娜认为,澳门要落实有关目标任重而道远。当前,澳门的融合教育缺乏明确政策指引和目标规划,这导致业界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依据1个清晰且统一的标准来推进工作。因此,建立1套详细的政策框架和长远发展目标,对指导和规范融合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参考邻近地区,台湾则是在早产儿的筛查和检查中,尽早发现及部署规划,让支持能更早介入跟进;且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早产儿每年进行个案跟进方面,均有详细的追踪跟进和评估机制。相比下,澳门目前的融合教育体系存在不足之处,学生升上小学后,其评估/跟进信息基本断文件,无法持续跟进孩子的发展;内地一些地区已建立规范化的随班就读体系,将特殊教育学生真正融入普通班级中学习,而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安排。现时澳门的随班就读模式往往更倾向于将学生抽离出来单独处理,这与融合教育强调包容和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
澳门要提升教育质量 遵国策整合四范畴
黄安娜强调,教育制度应当与国家政策规划相契合;澳门现行的融合教育系统主要集中在教育层面,而国家层面的规划则更广泛,除教育外,还包括社会中的医疗、职业教育和信息科技等方面。或许整合上述范畴会是复杂的过程,也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协作,虽难以立即实现,但她期望最终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因为国策是将这些范畴紧密相连,否则,教育可能会退化为单纯的考试和分数竞争,而这并非教育的全部意义。
她直言:“澳门在这方面的不足,主要是因为过于专注于教育。有些人可能认为推动教育工作只需教青局参与,而忽略了其他部门如教育发展、社会文化范畴的统整协助功能价值。要提升教育质量,就必须遵循国家政策,整合4大范畴:大健康、科技、教育和社会工作,不能单独处理教育而忽视其他相关领域。例如,目前坊间常提到的师资和专业人员不足问题,当局应多聆听社会意见,并与本澳有经验的融合教育机构或协会合作,透过资源整合,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提供适切支持服务。”
因此,黄安娜针对如何完善融合教育提出多点建议。除强化“个别化教学计划”,更需视情况结合“联合伙伴团队”,以专业团队协作支持,提升整体教育的专业质量。根据每个学生的评估结果和状态,以及不同学科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合的教学考核方式,而不是一味依赖纸质考试。这样做才能更好体现融合教育的意义,确保每位学生得到适当、公平、共融的教育支持。
至于推动“影子老师”计划,“影子老师”在国外是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支持,包括协助制订教学计划、记录和跟进学生进度及日常生活支持。该计划在国外流行,适合澳门专业资源不足、师范老师面对出生率不足、收生不足等出路困境。
她续指,近年来,回流澳门的教师数量增多,而教师岗位紧张,“影子老师”可作为过渡,让回流教师经过培训累积经验,未来正式任教,缓解教师岗位经验不足的问题,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并提升其技能,有助支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和学校发展。
此外,黄安娜还建议政府应参考内地和国际先进经验,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改善校园无障碍设施,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创造便利的学习环境,特别在新城A区即将建成的学校村,应打造融合教育的典范。
中医技术中西结合 改善健康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目前特区政府致力推动“1+4”适度多元产业发展,其中大健康产业是重点发展方向。协会已启动“医教同行共融先导计划”,采用中医的新技术,结合无痛激光针灸、小儿推拿、穴位敷贴等,经由中医的经络与其发起的生物学效应使人体产生相对应的作用来达到其功效,而激光针灸则透过低能量的激光光在穴道上达到治疗作用。例如,一些早产儿在接受激光针灸后,其语言发展和行为控制能力明显提高。碍于当前澳门缺乏这样的专业团队来进行非侵入性的治疗;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以为孩子在生理结构上取得效果,近年来也被广泛用于孩童的支持治疗上。
最后,黄安娜提及,不少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家长担忧子女未来出路,如合适的工作难觅、没有合适的大学等问题。她建议澳门4所高校致力推动开设相关高等教育课程,支持和协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及体验大学校园生活,推动他们融入社群;并联结学校、商界及社福机构,构建共创、可持续发展的生涯发展体系,探讨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能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如到学校或社福机构等从事相关职业,担任助教、支持工作者等,用自身经验应用于工作上,协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坚持向下扎根,在融合教育领域深耕的黄安娜,始终怀抱大爱和积极向上态度,努力探索和实践,为每位孩子创造更美好、共融的未来。采访期间,小记留意到她台面上摆放着1摞近20厘米高的活页夹和笔记本,这些都是她日常教学的心得和多次国内外交流所收集的珍贵资料。正如黄安娜所言,惟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帮助学生。
对她而言,融合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帮助孩子在离开校园后融入社会,拥有多样的职业选择,而不仅局限于体力劳动。
她坚信,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力,每位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她希望有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特殊教育的学生及家庭提供更多关爱与支持。
(责任编辑 吴从周)
特别声明:本文系中新网客户端“华媒站点”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立场,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中新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