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2月31日电(叶志天 杨庆根 朱晓凯 李新宇)“旌表贤能,彰扬礼德”,旌德是徽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在旌德县的许多小乡村里,也有不少与六尺巷一脉相承的“礼”与“和”。
冬日的清晨,走进位于旌德县蔡家桥镇的朱旺村,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潺潺流动的河水,横跨两岸的石板桥,河边浣衣的村妇,晒着太阳拉着家常的老人,交织勾勒出一幅流动的小桥流水人家画卷。
“今天开始村头年糕厂开始打年糕了,就打四天,我们家今年准备打50斤米。”七八位村民聚在“九井十三桥百姓说事点”聊起了打年糕的事儿。
在朱旺村,“九井十三桥百姓说事点”是村里人最爱聚集谈事的地方。
朱旺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后裔迁居于此,朱氏子孙恪守朱熹《朱子家训》“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念。
明清时期,朱旺人在穿村而过的朱溪河上搭建起十三座石板桥,在河中开挖了九口方形井,于是便有了著名的“九井十三桥”景观。河水是地上流淌的山溪,井水则是地下沁出的山泉,“井水不犯河水”便由此而来。
如今,朱旺村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引用《朱子家训》教育后人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深挖“井水不犯河水”的法治内涵,逐步形成以调解委员会为根基,百姓说事点为茎干,村级网格员、义警、法治家庭户、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等多方力量参与的“两水调解法”,并将“九井十三桥百姓说事点”和“两水调解室”设在村里最热闹水街正中心。
小事情,大家伙在说事点依栏临水而坐,于聊天中达成共识;大一点的矛盾,双方走进调解室,在村两委干部的主持调解下逐一化解。
朱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陶雅萍自豪地说:“和睦相处是我们村一贯来的生活理念,‘两水’调解法运作以来,基本做到矛盾隐患不出村。”
今年以来,朱旺村每季度对村里矛盾纠纷和隐患进行一次研判,将各类矛盾消除在萌芽中,共梳理各类矛盾隐患9起,调解家庭、邻里纠纷4起。
在距离朱旺村12公里的玉屏村也有一个“十全十美百姓说事点”。
一座玉屏山,一条燕水河,千年古村落玉屏村位于旌德县孙村镇。三百年前一座隆兴桥,横跨燕水,将两岸的村民连得更紧密,聆听着村里的家长里短,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村民奔向和谐美好生活。
走进隆兴桥上的廊桥内,入眼即见桌椅等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和村两委干部或坐或站围在一起讨论着当天的“议题”。
“现在天气干,供水不正常,还有一个来月就过年了,村里面关于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计划?”今年77岁的王树星率先“开麦”。玉屏村支委刘三八立刻回应道:“现在主要是枯水季节,目前我们初步计划采用24小时抽水和分时供水两个方案保障我们春节用水。大家伙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也给我们提提……”村民们纷纷提出各自看法。
“隆兴桥上走一走,什么烦恼都没有”“隆兴桥上拢人心,化解纠纷一身轻”在玉屏村的村民中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茶余饭后,村民们都喜欢聚在隆兴桥上拉拉家常,说说村里的大事小情。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玉屏村委会也顺势将“十全十美”百姓说事点设在了这里,每月逢二十开说。
即便未到开说日,村民们也可以将意见建议写下来投递到桥上的意见箱内,村里会定期查看并解决。
玉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晨介绍:“玉屏村总共330户1140人,我们通过隆兴桥这个百姓说事点,既解决了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也化解了一些邻里的小矛盾。”方晨说。
隆兴桥头有间特殊的房子,仔细瞧会发现,这间房屋少了一角。屋前一条6米来宽的道路,也有着明显的地基痕迹。
房屋主人刘传水在这里经营着一家便利店,3年前村里实施公交入村便民工程,规划的入村路线需经过刘传水的店门前,但因公交车体较宽,需要将其房屋一角拆除才能保证公交车行驶安全。经上门解释后,刘传水非常爽快地表示愿意在保证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无偿拆除房屋一角,支持公交入村,成就了“一角让出15尺路”的美谈。
谈及无偿让路,刘传水总说:“大道理我不懂,但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村里,村里好我们大家就好,我让出一角,大家路都宽了。”
村民们纷纷对刘传水无私之举大加称赞并主动看齐,一时间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大家伙更是用实际行动为他点赞,刘传水的便利店人来人往,生意较之前好了很多,刘传水也时常感叹:“和气生财!”
在旌德传统村落里,流淌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传承的“礼为先”“和为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