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澳门市民日报
【本报讯 市民日报记者何隽捷】澳门北区小区服务咨询委员会2月13日举行平常会议,多名委员关注“搭的难”、东北大马路空中走廊建设工程期间的影响、交通安全等问题。
委员刘嘉琪表示,本澳的士长期供不应求,尤其关口经常出现的士大排长龙,北区及其他民生区则难以觅得空车的情况。据数据显示,现时本澳的士合共1520部,与疫情前的1900多部相比减少约两成,与日益增长的旅客数量相比,搭的士难问题依然困扰居民和旅客。根据当局指出,2024年首3季特别的士召唤次数合共约3039万次,而红的只有200部及蓝的只有100部,面对庞大的召车需求,以致乘客未能每次均可成功召车。“黑的”目前仍以路边截车和电召热线来接客为主,未有加入网约平台,导致“空车兜客烦,乘客打的难”的困境,不仅影响旅客的出游体验,亦令市民大感不便,更成为阻碍小区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可见优化“网约的士”平台有其必要性。
为此,刘嘉琪提出以下建议:一、鉴于当前特别的士的数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约车服务需求,建议全面评估本澳“网约的士”需求,适度增加特别的士的准照数量,缓解当前叫车难的问题,提升市民和游客的出行便利性;二、由政府或相关行业牵头,尽快建立覆盖全澳所有的士类别的统一网约的士平台,集合召唤及预约车辆、订单管理、支付结算等功能,为乘客提供便捷化的服务。
委员陈家贤表示,东北大马路空中走廊建造工程于本月上旬正式分阶段启动,工期共702天,预计于2027年完成。首阶段集中在黑沙环中街海名居行人路及长者公寓周边开展工程,已围封部分行人道及公共设施。现场观察显示,交通尚算顺畅,但随着工程推进,东北大马路及周边车道将逐步收窄,预期对交通的影响逐步浮现;加上全线工程紧邻长者公寓、公共设施及学校,施工期间的空气质量、噪音等问题亦需严格控制。为降低项目对民生的影响,她作出以下建议:
一、承建商除严格按照《预防和控制环境噪音法》在规定时间及要求进行工程外,亦应按进度适时与周边的长者公寓、大厦业主会及学校协商划定进行较高音量的工序的时段,并且在围板安装智能感应喷雾系统,定时或因灰尘浓度自动启动,减少灰尘飘散;二、公共建设局与交通事务局需适时公布临时改道措施或交通措施安排。除文字数据外,宜加入平面地图及立体地图说明有关措施,并提前至少5个工作天在两局网站公布及工地周边树立指示,并考虑在现场适当位置设置数字信息板,提示驾驶者前方路段拥塞程度及可替代路线,方便驾驶者和行人及时做好准备;三、工程开通在线渠道收集投诉和意见,并承诺在3个工作日内回复。建议研究加入多媒体素材上传栏目,便利市民以录音、相片及影片等提交意见;同时主动与周边商户、社团等建立沟通机制,及时收集意见,并将意见按类别分类,定期公布较多居民关注的事务类别及作出的应对措施。
另外,委员郑海辉表示,近月本澳接连发生多宗行人违规、司机在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的交通事故,建议当局建立“盲点路段筛查机制”、智能警示系统等,优化斑马线设置;引入AI抓拍系统等科技手段执法;委员郑启乐亦关注行人过路设施安全性;委员傅宇安则建议改善沙梨头南街与海湾南街交界路口交通状况,适当加密路口周边铁栏,令行人不能轻易横穿马路。
(责任编辑 吴从周)
特别声明:本文系中新网客户端“华媒站点”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立场,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中新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