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名为 “讲校史谈感悟”的活动在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热烈展开,犹如一把火炬,点燃了全院教师探寻校史、传承精神的热情之火。
“学校创始人杨名权先生所展现出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众多优秀校友对天工文化精神的弘扬,砥砺着他们的创新品格,这股力量必将长久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勇向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倾尽全力。”
谈及校史,江西工程学院师生满是自豪。他们深入挖掘校史宝藏,通过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校史故事接连呈现,全景式地展现出江西工程学院在风雨兼程的发展历程里,以及那些至关重要的节点、涌现一批批优秀人物和创新创业精神,打造出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思政教育网络新课堂。
“这次活动让我学会了如何用真心去体悟校史的温度,以真情去讲述学校创始人的故事与江工精神的磅礴力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沉淀积累,更是情感的升华凝练,让我对‘勤朴敏信’的校训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崔丽感慨道。
江西工程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永清深情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众多教师在讲述校史时饱含激情,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细节之处尽显真章,传递出温暖与情怀,引发深刻思考,予人诸多启迪。回顾传奇的江工建校发展史,身为江工人的那份荣耀感油然而生。传承江工精神,弘扬 “江工播大爱、教师有归属、学生争自强” 的人文理念,促使大家深思工作的方向与重点,思索自身与学校的紧密关联。“马克思主义学院应以杨名权先生等优秀人物为楷模,时刻保持昂扬旺盛的斗志与积极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切实行动践行 ‘立校育人、办学为民’的办学理念,扎实做好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思政育人等各项工作,努力成为有道德、有爱心、有责任、备受欢迎的教师典范,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事业以及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江西工程学院宛如一颗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孕育而生的璀璨明珠,自 1983 年创办新余无线电培训班起,一路砥砺奋进,历经多次转型升级,逐步成长为如今颇具规模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始终坚守 “勤朴敏信” 的校训,大力弘扬“自立自强、乐业乐群”的精神,四十余载间,为社会输送了20余万名应用型人才,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宏伟篇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回溯 41 年前,全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理事、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杨名权先生,凭借着坚如磐石的毅力与敏锐超前的市场洞察力,带领团队从最初仅有20余名学员的培训班起步,逐步拓展至新余电子技术学校、江西渝州电子工业学院、江西渝州电子工业专修学院等办学阶段,一步一个脚印,最终铸就了如今的江西工程学院,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其奋斗历程堪称一部激励后人的创业传奇。
马克思主义学院曾敏教授满怀感激地说道:“我投身江西工程学院任教已有三年时光,这所学校的孩子们纯真善良、热爱学习,他们身上散发的乐学光芒深深感染着我。我由衷感恩学校给予我这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让我能在三尺讲台上继续发光发热。”
王为兴老师作为江西工程学院悉心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在研究生学业完成后,怀着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毅然回到母校任教。他感慨万千,“学校‘自立自强、乐业乐群’的精神时刻激励、感召着我,每日我都坚持学习、精心备课,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近年来,承蒙学校的关怀与助力,我也斩获了一些成绩。这一切成就的背后,全然离不开母校对我的精心培育。今后,我定当再接再厉,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学校的建设发展倾尽心力,奋勇拼搏。”
宁世春教授回首学校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不禁感叹:“江西工程学院能取得今日的成就殊为不易,它为新余市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乃至在全省、全国的民办高校领域都树立了令人瞩目的典范标杆。展望未来,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必将秉承学校‘自立自强、乐业乐群’的校园精神,不遗余力地弘扬校园文化,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勇于开拓创新,为新时代的江西工程学院续写辉煌篇章贡献全部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无一不对学校提供的教育平台心怀感恩,这份感恩赋予了他们身为大学教师的强烈认同感与满满幸福感。大家纷纷表示,回首在学校工作、教学的过往点滴,学校为思政课教师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与帮助,让每一位教师都真切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关怀,大家在活动中的发言皆是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活动尾声,于永清作总结发言时语重心长地说道,“回首过往风风雨雨的这些年,我与江西工程学院携手并肩、共同成长。展望未来,我们要始终坚守‘勤朴敏信’的校训,不惧困难险阻,不怕吃亏受累,勇于直面挑战。力求在教学成果、科研创新等关键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贡献更为卓越的力量。”(肖鹏)